忙完了我自己部落格的重構 (上一篇), 開始補一下還沒寫的文章了。這次是補之前只在 Facebook 分了多篇分享的創投趨勢報告讀後心得。趨勢報告都會用很客觀公正的資訊 & 數字來告訴你那些事正在發生。但是這樣看起來很冷冰冰,對這領域不夠深入研究的人,其實難以想像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改變。
我的心得就著重在看懂背後發生的事情,並且舉了很多現在我觀察到正在改變的實際案例當作參考,等於是換個角度更具體地描繪了改變會怎麼發生,以及發生在哪裡。
在 Facebook 上的 PO 文限制蠻多的, 格式有限 (我怎麼都沒辦法用 markdown 貼文?), 還不能有連結… 貼到部落格後就順手補上這些細節問題了。這篇集合了我先前分散在 12 篇 Facebook PO 文的內容, 修正的格式等等部分我就不特別標註了,我在整理當下額外加上的註記則有特別標示。另外,在 Facebook 上仍有些值得參考的資訊, 例如其他朋友在底下的留言, 以及有些人分享我的 PO 文時會加上自己的觀點,這些都還蠻值得參考的。因此我特別把 Facebook PO 文的連結跟基本的統計數字也列出來,方便查閱。
圖: 實在想不到要放什麼圖當封面了, 突然聽到這首歌, 有 AI 又有 Code, 就決定是妳了… XDD
–
過去,我在寫部落格文章的時候, 總是有個難題: 當題目我越挖越深入的時候, 即使我有能力交代清楚來龍去脈跟思考過程, 但是對讀者而言, 從 “看完文章” 到能理解並且能 “用來解題” 的過程往往都很漫長,中間隔著好幾道門檻。
我曾經暗地嘗試過幾種做法,包含:
結果都沒有解到痛點,最後還是回到原本的寫法,篇幅拉的很長,但是都把重要觀念交代清楚。不過,現在有 AI 了,我覺的這題應該會有更漂亮的解法才對。我閃過的念頭是:
”
如果可以開發一個專屬我部落格的 MCP, 把我的部落格重構成一套可以被 Agent 充分運用的 “工具與素材”。這些素材 + AI 的理解能力,應該能讓這些門檻降低,直接用在寫文件,系統設計,或是撰寫程式碼應該都是可行的才對。
“
因為我覺得軟體服務的未來, 一定是走向使用者高度與 Agent 互動,因此軟體服務開始提供 MCP, 就跟過去軟體服務提供 API 一樣,是個必然的發展路線了。因此,我挑了這個題目: “Chat with My Blog” 當作目標, 來啟動這個 MCP 開發,跟部落格重構的 Side Project. 這正好呼應九年前我部落格系統大改版的紀錄 “Blogging as Code!!” (2016/09/16), 做個對照。九年前是完全放棄 “系統”,改以靜態內容為主的改版;現在則是把被動的靜態內容,轉換成主動與 Agent 結合的服務。
這主題,我在三場不同的研討會都談過了,相關資訊包含簡報,共筆連結等等我就收在一起了。 後續的心得,QA 等等補充內容,我整理好再陸續補上,敬請期待 :D
今年三月, 跟保哥開了一場直播, 從 LLM 的基礎 ( OpenAI ChatCompletion API 開始 ), 談基本的 API 操作。使用方式從 HttpClient, 到 OpenAI .NET SDK, 再到 Microsoft Semantic Kernel, 示範了 Chat, Json Mode, 到 Function Calling 的操作, 最後示範了用 Microsoft Kernel Memory 這套服務來實作 RAG …
這次直播,我決定調整一下過去的做法: 先持續釋出片段資訊, 之後再整理成文章。對比過去我先整理文章再發表的習慣, 每次就要花上幾個禮拜… 現在的資訊更新速度實在太快了, 過去的步調已經跟不上變化了 (我有好幾篇文章躺在 draft branch, 結果寫一半就… 就不用寫了 XDD)。所以這次我在直播前一週, 每天在 Facebook PO 文介紹直播的八個主題… 而現在,這篇就是事後收整內容的文章。想要回顧或是查詢資料的就來這邊吧!
第七次參加 DevOpsDays Taipei 了, 這篇會放我的簡報, 還有我的場次共筆連結。 後續的心得,以及 QA 回覆等, 會陸陸續續補在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