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說明了微服務架構的好處,這篇來談談該如何做。其實說穿了很簡單,不就把大型的單體式 應用程式,拆成幾個獨立的服務不就行了? 這樣講沒錯,不過關鍵就在於你這刀應該怎麼切,該往哪邊切? 切出來的服務能不能再繼續切? 有沒有哪些服務是切過頭的,需要重新合併成一個大的?

其實軟體開發的觀念,說穿了都很類似。微服務其實就是更進一步的模組化。一般的模組化只是 code 層級的隔離, 而微服務化則是更強的網路層級隔離。很多軟體設計的概念都是互通的,今天要探討的就是 “重構”。當你的程式碼 架構良好的時候,不僅 code 維護容易,要切割出獨立的服務也會相對輕鬆。因此,不論你打算做甚麼架構調整, 我通常會做的第一步就是 “程式碼重構” !!

這篇我先跳過評估及決定服務邊界的問題,先從最基本的程式碼體質改善做起。體質良好你想怎麼改都很 容易。這篇就先藉由重構,說明把一些顯而易見的服務切割出來的過程。

refactoring
圖片出處: http://blogs.perpetuumsoft.com/dotnet/to-refactor-or-not-to-refactor-part-i/

前言: 微服務架構 系列文章導讀


Microservices, 一個很龐大的主題,我分成四大部分陸續寫下去.. 預計至少會有10篇文章以上吧~ 目前擬定的大綱如下,再前面標示 (計畫) ,就代表這篇的內容還沒生出來… 請大家耐心等待的意思:

  1. 微服務架構(概念說明)
  2. 實做基礎技術: API & SDK Design
  3. API First Workshop: 設計概念與實做案例
    • API First #1 架構師觀點 - API First 的開發策略 - 觀念篇; 2022/10/26
    • API First #2 架構師觀點 - API First 的開發策略 - 設計實做篇; 2023/01/01
    • (計畫) API First # 微服務架構 - API 的安全機制;
  4. 架構師觀點 - 轉移到微服務架構的經驗分享
    • Part #1 改變架構的動機; 2017/05/09
    • Part #2 實際改變的架構案例; 2017/05/20
    • Part #3 實際部署的考量: 微服務基礎建設; 2017/07/11
  5. 基礎建設 - 建立微服務的執行環境
    • Part #1 微服務基礎建設 - Service Discovery; 2017/12/31
    • Part #2 微服務基礎建設 - 服務負載的控制; 2018/06/10
    • Part #3 微服務基礎建設 - 排隊機制設計; 2018/12/12
    • Part #4 可靠的微服務通訊 - Message Queue Based RPC; 2019/01/01
    • Part #5 非同步任務的處理機制 - Process Pool; 2020/02/15
    • (計畫) 微服務基礎建設 - 版控, CI/CD, 容器化部署; 大型團隊 CICD 的挑戰
  6. 案例實作 - IP 查詢服務的開發與設計
  7. 建構微服務開發團隊
  8. 分散式系統的基礎知識
    • 分散式系統 #1 如何保證 API 呼叫成功? 談 Idempotency Key 的原理與實作

一定要做的事: 程式碼重構,

重構的技巧,很多大師都說過了,應該也輪不到我來獻醜 XD,不過我這邊要講的不是技巧,而是你可以先 想清楚你現在做 重構 的目的是什麼?

通常,你都會看到目前程式碼架構上的缺陷,或是有其他目的想達成,而必須改變程式碼架構的前提,才會進行 重構,這就是我指的 “重構的目的”。以我自己的習慣,我會這樣做:

  1. 架構設計:
    先構思我要改變什麼架構? 有哪些模組要被切割獨立成服務?

  2. 程式碼重構:
    使用 proxy + factory 這兩個 design patterns, 盡可能的將這些模組調整成高內聚+低耦合的狀態

  3. 建構服務:
    開始將服務獨立出來,增加 remote proxy, 改變 factory, 將調用這些模組的 code 無痛的轉移到外部服務

  4. 驗證轉移的結果:
    運用單元測試,以及雙重驗證技巧,確保移轉過程順利進行。

這樣講有點抽象,我寫一小段 code 來說明我的想法好了。就舉最常見的會員系統為例。大部分的系統,總是要 有個會員管理吧? 若沒有串接其他認證機制,通常就是應用程式內部會自帶一個會員機制。於是,你的系統可能到處 都會出現這樣的 code, 會員認證授權的功能四處散落在你的 code 內:


// your application code here...
public void LoginCheck()
{
    // user login, and get login token
    LoginToken token = this.UserLogin(
        "andrew",
        this.ComputePasswordHash("1234567890"));

    if (token == null)
    {
        // do something when login failure...
    }
    else
    {
        // login success.
        // ...
    }
}

private string ComputePasswordHash(string password)
{
    // 
    return null;
}

public LoginToken UserLogin(string userid, string pwdhash)
{
    // query membership database ...
    return null;
}

public class LoginToken
{
    // token 的類別定義
}

如果你的系統還處於這種狀態,那我強烈建議,先別急著把它微服務化吧! 相信我,變成微服務架構後,問題的偵錯 的難度會遠高於單體式架構。微服務架構的系統,是很要求架構的正確性的,這也意味著你程式碼的結構也必須正確 才有可能。否則未來規模越來越大,架構越來越複雜,體質不佳的程式碼 + 微服務架構,你維護起來應該會很想哭…。

STEP 1, 決定架構,訂定重構的目標

其實很多系統,一開始發展時並不重視架構,老闆可能認為 time to market 最重要,programmer 自然而然 就寫出這樣的 code 也不足為奇。但是若這套系統要持續發展,這些欠下的技術債總是要逐步償還的。若公司發展 下去,提供的服務變多了之後,架構師或是技術主管,自然會希望把會員機制切出來,在多套系統之間重複使用。 通常架構的演變都會按照這樣順序發展:

  1. 只有一套系統使用會員機制時:
    會員機制直接藏在你的 application 內 (如上述 example code)。

  2. 有幾套系統 (N < 5) 共用會員機制時:
    會將會員模組函式庫標準化 + 共用會員資料庫。

  3. 更多服務共用會員機制時:
    會將會員機制獨立成專屬的服務,會員服務有自己的 service, 有自己的 database, 也會定義標準的 API,供 其他服務來使用會員機制。

STEP 2, 重構目標 - 模組化

上述的程式碼範例,大概就是停留在 (1) “只有一套系統” 的程度而已。若要進展到 (2), 其實要做的就是會員機制程式碼的重構後切割為 涵式庫。各種架構上的原則都可以套用上來,例如這個模組要高內聚(對模組內)與低耦合(對其他模組),單一責任原則,封閉開放 原則等等。我這邊假設架構師眼光夠遠,在為了 (2) 準備重構時,也顧慮到 (3) 的可能性。不需要在這時做過多 的預先準備,只要確保目前的決策是能延續到 (3) 來到的那天,不用到時得整個打掉重練。

這時重構的原則,我會把 “低耦合” 當作第一優先,同時我會採用 Factory + Proxy 設計模式,做好將來要擴展 到 (3) 的準備。上述的 code, 經過調整後,大概會長的像這樣:

系統主程式:


public void LoginCheck()
{
    LoginServiceBase lsb = LoginServiceBase.Create();

    // user login, and get login token
    LoginToken token = lsb.UserLogin("andrew", "1234567890");

    if (token == null)
    {
        // do something when login failure...
    }
    else
    {
        // login success.
        // ...
    }
}

會員機制 Library:


public abstract class LoginServiceBase
{
    public static LoginServiceBase Create()
    {
        // 目前只有 local database 的會員機制實作。預留將來擴充其他的登入機制,先在這邊
        // 採用 Factory Pattern.
        return new LocalDatabaseService();
    }

    protected string ComputePasswordHash(string password)
    {
        // 傳回 password 的 hash value, 做驗證用途。hash 的方式應該包括在 API 規格內,不應隨意更動
    }

    public virtual LoginToken UserLogin(string userid, string password)
    {
        string hash = this.ComputePasswordHash(password);
        if (this.VerifyPassword(userid, hash))
        {
            // 密碼驗證成功,應傳回正確的 login token
            return new LoginToken();
        }
        else
        {
            // 密碼驗證失敗
            return null;
        }
    }

    protected abstract bool VerifyPassword(string userid, string passwordHash);
}


public class LocalDatabaseService : LoginServiceBase
{
    internal LocalDatabaseService()
    {

    }

    protected override bool VerifyPassword(string userid, string passwordHash)
    {
        // 查詢會員資料庫,確認 userid 與 password hash 的內容正確。
    }
}


public class LoginToken
{
    // token 的類別定義
}

這樣改變有幾個目的,第一就是引入 Factory 這設計模式。在可見的未來,架構師已經預期到會員資料庫總有獨立的 一天,因此現在先用 Factory 的方式,把取得對應的服務模組的過程抽離出來,交給 Factory 負責。另一個目的, 是將所有登入機制的相關邏輯,都集中到獨立的 DLL 內。DLL 內都是處理登入相關的動作,屬高內聚力的部分。而對 於需要呼叫登入機制的系統,則只能透過 LoginServiceBase 定義的抽象介面來使用,其他管道一律不准。這是透過 abstract class 實作出來的低耦合的設計。這部分在之後也會進一步演化成 interface 與 API 的定義。

實作到這個地方,基本上 (2) 的需求已經滿足了,同時這個架構將來也足以延伸到 (3) 的需求,同時目前也還不用 投入人力去為了 (3) 提供任何的實作。這樣也算是做到開放封閉原則了 - 對修改封閉,對擴充開放。

STEP 3, 重構目標 - 服務化

若公司的業務持續擴大,(3) 的需求已經需要去滿足他的一天到來,那麼這系統會如何進化? 首先,我們一定要有一個 獨立的會員服務,將所有會員機制相關的 server side code, 還有會員資料庫,都集中到這個服務身上。我就簡單的 用 ASP.NET MVC 的 webapi 來當作範例。我這邊省略一切我沒有要討論的實作細節,只針對重點的部分貼出 code, 對應帳號密碼驗證的 api controller 應該長這樣: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Net.Http.Formatting;
using System.Web.Http;

namespace WebApplication1.Controllers
{
    public class LoginController : ApiController
    {
        public string UserLogin(FormDataCollection parameters)
        {
            string userid = parameters["userid"];
            string passwordHash = parameters["passwordhash"];

            // validate userid + passwordHash
            // generate and return login token text
            
            return Guid.NewGuid().ToString("N");
        }

        // todo: 其他支援的 webapi here...
    }
}

雖然 ASP.NET MVC webapi 是跟平台無關的規格,任何平台都可以輕易的呼叫使用,不過每個平台都要自己去寫一些 HTTP 處理相關的 code 也是挺辛苦的,通常前端我會搭配開發一組 SDK,來簡化使用 API 的門檻。其實很多例子都這樣做,例如 Flickr 有很清楚的 HTTP API doc, 但是它也提供了 Flickr.Net, 包裝成 .net 原生的 class library 簡化你使用的步驟, 這就是 SDK 存在的目的。

對應我們改善後的 SDK (其實就是從上個例子的 class library 進化而來的),code 長的會像這樣:


public class RemoteLoginService : LoginServiceBase
{
    private readonly Uri serviceBaseUri = null;
    internal RemoteLoginService(Uri serviceUri)
    {
        this.serviceBaseUri = serviceUri;
    }
    public override LoginToken UserLogin(string userid, string password)
    {
        using (var client = new HttpClient())
        {
            client.BaseAddress = this.serviceBaseUri;
            var content = new FormUrlEncodedContent(new[]
            {
                new KeyValuePair<string, string>("userid", userid),
                new KeyValuePair<string, string>("passwordHash", this.ComputePasswordHash(password))
            });
            var result = client.PostAsync("/api/login", content).Result;
            string resultContent = result.Content.ReadAsStringAsync().Result;
            return new LoginToken(resultContent);
        }
    }


    protected override bool VerifyPassword(string userid, string passwordHash)
    {
        // 不支援,這動作直接隱含在 server side api 內執行
        throw new NotSupportedException();
    }
}

然而,這樣的改變,需要調整一下 Factory 的部分。其實只要改一行就好了:


public abstract class LoginServiceBase
{
    public static LoginServiceBase Create()
    {
        //return new LocalDatabaseService();
        return new RemoteLoginService(new Uri("http://localhost:50000"));
    }
    // ...

最後,真正要呼叫這些服務的 code, 完全不用改, 維持原樣,重新編譯 & 更新 SDK 後就能正常執行:


public void LoginCheck()
{
    LoginServiceBase lsb = LoginServiceBase.Create();

    // user login, and get login token
    LoginToken token = lsb.UserLogin("andrew", "1234567890");

    if (token == null)
    {
        // do something when login failure...
    }
    else
    {
        // login success.
        // ...
    }
}

STEP 4, 確保服務化過程的正確性

最後,提供一點我自己的經驗談,如何能讓上面的重構步驟進行的更順利一點。

微服務架構,其實就代表了分散式的架構。其中最難的,就是揪出 bug 到底在哪邊? 主系統,或是搭配的服務? 甚至不穩定的 網路連線都有可能。這類問題可不是把 debugger 打開就可以解決,你可能得同時除錯好幾個 services, 同時監控好幾個服務 之間的 network traffic …

由於除錯的成本是如此的高,有任何能降低 bug 發生的預防措施,都是非常值得一試的。不知還有多少人看過這本 23 年前的書? “Writing Solid Code”, 零錯誤程式設計… 裡面提到一個做法,直到現在都令我印象深刻:

這本書作者,當年是 Microsoft 開發 DOS 版本 Excel 的 program manager, 在當年那個時代, CPU RAM 都是很有限的。 因此計算整張試算表,要用到非常多的最佳化… Microsoft 如何能在開發的過程中,同時兼顧正確性 & 最佳化?

書中的做法,工程師先開發了一版很笨,沒有最佳化,但是結果一定正確的版本.. 之後再逐步最佳化,改善效能與記憶體的使用。 過程中只要開啟了 debug mode, 每次計算試算表,都會用兩種版本各跑一次,然後再逐一比對兩個版本的結果是否一致?

如果不一致,就用 Assert 發出維護警告,提醒工程師進來檢查。因為兩個版本不一致,一定至少有一個版本是錯誤的。這個方法 乍看很笨,用了兩倍以上的 RAM 跟 CPU 來做同一件事。但是換來的好處是會在第一時間回報錯誤,省下不少除錯的精神…

對,有沒有發現一道曙光? 我實際上就真的用這招,解決了大問題。以這個 case 來說,我有最開始的版本 LocalDatabaseService, 以及之後改寫成服務化的版本 RemoteLoginService, 如果這兩段 code 對於主系統的結果應該是一模一樣的話,那不就是這本骨董 書上講的兩種版本嗎?

於是,我改了第三個版本… 當我切換到 debug mode 就會自動啟動檢查機制。一樣,不相關的 code 我就刪掉了,大家看的懂 我要表達的重點即可:


public abstract class LoginServiceBase
{
    public static LoginServiceBase Create()
    {
#if (!DEBUG)
        // release mode: 直接使用 RemoteLoginService
        return new RemoteLoginService(new Uri("http://localhost:50000"));
#else
        // debug mode: 透過 DebugService 來確認 Remote / Local 兩個版本的行為是一致的
        return new DebugService(new Uri("http://localhost:50000"));
#endif
    }

    protected string ComputePasswordHash(string password) {...}

    public virtual LoginToken UserLogin(string userid, string password) {...}

    protected abstract bool VerifyPassword(string userid, string passwordHash);
}


public class DebugService : LoginServiceBase
{
    private LocalDatabaseService _local_service = null;
    private RemoteLoginService _remote_service = null;

    public DebugService(Uri serviceUri)
    {
        this._local_service = new LocalDatabaseService();
        this._remote_service = new RemoteLoginService(serviceUri);
    }

    public override LoginToken UserLogin(string userid, string password)
    {
        LoginToken _remote_token = this._remote_service.UserLogin(userid, password);
        LoginToken _local_token = this._local_service.UserLogin(userid, password);

        Debug.Assert(_remote_token.Equals(_local_token), "something wrong when calling: UserLogin(...)");

        return _remote_token;
    }

    protected override bool VerifyPassword(string userid, string passwordHash)
    {
        throw new NotSupportedException();
    }
}

光是這套 debug 版本,就幫我抓出了改版初期不少的問題。尤其如果你改版的過程,跟我描述的一樣,是依序由 單體式系統,逐一重構程式碼逐步改良而來的話,那連兩種版本都不用準備了,是自然而然就有兩個版本可以比對的。

Debug.Assert 很多地方,其實跟 UnitTest 的 Assert 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過最大的差異就是,單元測試是在 另外安排好的環境內執行的,是在 develop time / testing time 時執行的。

而 Debug.Assert 則是藏在你實際運作的 code 內,隨時在 runtime (啟用 debug mode 前提下) 執行的。比起單元測試, 更有機會在第一時間捕捉到你意料之外的 bug. 但是別誤會了,這些不是互斥的技術,不需要因為用了這個就不寫單元測試。

總結: 切割為微服務的實作案例

寫到這邊先告一段落,這篇寫的,也許跟各位看到微服務架構的做法有些出入。不用覺得奇怪,這的確是我個人採用的做法。 我的重點擺在: 你已經先有了一個龐大的單體式架構的系統,要將它切割為服務化架構為前提,而我採取的作法是先做好重構 再服務化。不是說別人的作法是錯的,而是這是我自己嘗試數種做法之後,我自己覺得最可靠的作法。因此才會生出這一篇文章~ 跟大家分享我實作的經驗談。

接下來,下一篇來談談: 該如何決定要將那些模組,切割為獨立服務? 敬請期待 :D






安德魯部落格 GPTs

試試用 GPTs 幫你讀文章!
直接用白話文詢問,"安德魯的部落格 GPTs" 會幫你找到相關文章,也會用我文章的知識來回答你的問題。

Facebook Pages

Edit Post (Pull Request)

Post Direc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