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案例] "授權碼" 如何實作? #1, 需求與問題


The Architect, The Source (電影: The Matrix 3)

好久沒寫 [設計案例] 這系列的文章了。其實我一直注意到台灣的部落格 & 社群分享,講 “How To” 的遠多過講 “Why” ,過於注重 coding 的技巧,卻忽略了問題的思考。能挑選正確的技術與架構來解決 business 上碰到的問題,這才是 software / system architect 的核心能力啊… 這次我碰到適合的案例,就來補給篇文章吧,我想從我如何思考這問題的 solution, 到如何實作出解決方案的過程,從頭到尾交待一次,讓有興趣在軟體業走進 system architect 這角色的讀者們,有個可以參考的案例!

這次的主題我想探討 “網站授權” 及 “API KEY” 這東西的實作。授權機制需要單靠一段字串或是號碼,就能讓軟體能判斷客戶或是使用者被授權使用那些功能? 這些機制不影響功能,但是會影響你的服務夠不夠安全。往往大家的注意焦點都會在 “你用了什麼加密技術? 夠不夠安全? 會不會被破解?” 這些技術規格的問題上,但是卻很少看到這類問題的架構及實作。我實際上碰到的狀況是,往往很多工程師對於 security 的領域知識不夠了解,因此在架構上沒處理好,但是因為正常狀況下這些 security 相關的機制也不會影響功能的正常使用,往往在真的爆出資安事件時才會被拿出來檢討…。然而 security 這類的問題處理起來就是很煩人,若不花點心思在程式碼的結構上,很容易就寫出義大利麵條式的程式碼出來…。我想把自己實作的經驗拿出來,讓各位讀者們參考一下,我認為理想的架構如何解決這類問題? 於是就有了想寫這系列文章的念頭。


本文開始前,先替我的就文章打個廣告,對這系列文章有興趣的,過去也有幾篇類似主題的文章可以參考:

[設計案例] “授權碼” 如何實作? 2016/02 (本篇系列文章)

[設計案例] 清除Cache物件, 2009/12

[設計案例] 生命遊戲, 2009/09


[本文開始]

我直接舉一個具體的情境,來描述要解決的問題。這個案例裡我把 “授權碼” 運用到網站的安裝上。我在公司開發的是商用系統,提供客戶 Install Based 的佈署模式,把系統安裝在客戶的 Data Center 內。以上圖為例,Service #B 及 Service #C 分別裝在不同客戶的 Data Center 內,而我們自行維護的 Cloud Service 則分別授權不同的功能給 Service #B 及 Service #C 呼叫 API 使用。這架構下碰到的問題是,無法保證能隨時連上 Internet,當然無法連上 Internet 就無法呼叫 Service #A 這些 Cloud Service,但是即使如此,授權的功能仍然要能發揮功效,無法被客戶的 IT 或是系統整合廠商的夥伴,未經過 Service Administrator 的許可就啟用。

如果把這些需求列成 Story, 那麼看起來會像這樣:

  1. 網站授權的需求:
    Server #B 或是 Server #C 上的功能及授權的使用期限,必須取得 Service Administrator (就是我們公司啦) 的授權才能啟用。然而 Service #B 及 Service #C 使用的是同一套系統,同一套程式碼,因此授權的啟用必須仰賴設定檔。然而除了原廠 (我們) 與客戶之外,中間還有系統整合廠商,會協助做整合或是客製化等等任務,他們必須熟悉這些設定的調整方式,因此必須找個能夠阻擋技術人員 (懂得 configuration 及 coding) 未經授權就能啟用功能的方法
  2. API KEY 機制的需求:
    同樣的,Service #B 若要呼叫 Service #A 的 API,呼叫及傳輸過程必須有 API KEY 的機制保護,同時也一樣要取得原廠的授權才能啟用。Service #A 必須只檢查 API KEY 就要決定開放那些功能給 Service #B 呼叫
  3. 授權期限的需求:
    這一切都必須在封閉網路內能夠實現。某些組態下,甚至連 Service #A 也會搬到 Intranet 內,因此也無法在第一時間連回原廠的 server 做各種授權的驗證。這時授權的機制仍然必須正常運作,同時每次原廠發給授權必須配合服務合約,合約到期後授權必須中止,簽訂新的服務合約之後重新更換新的授權,才能恢復運作。
  4. 安全強度的需求:
    以上的安全機制,必須有一定水準的強度。防護的對象,可能包含熟悉架構的工程師,因此最好能用可靠的演算法或是加密的保護,即使是技術人員,沒有取得金鑰的情況下是沒有辦法突破這些防護的。
  5. 擴充機制的需求:
    這個機制必須容易擴充授權的功能,將來新增新的授權項目,或是新的服務,要能讓系統開發人員 (developer) 能輕易的沿用同樣的基礎架構,保護新的服務授權機制。

這些問題在技術上其實都不難解決,難的地方在於如何正確的使用業界的標準技術。其實要是你搞得懂對稱及非對稱加解密的運作原理,還有加密及數位簽章各是要解決什麼問題,這篇文章碰到的問題就解決一半了。剩下的另一半是什麼? 就是你的實作及封裝,是否符合開發人員 (developer) 的期待? 這邊提一下一個新名詞: DX (developer experience),開發者體驗。什麼是 DX ? 可以看看 這篇文章 的說明,我節錄其中一段:

What Is Developer Experience?
First, let’s look at user experience (UX) in general. UX considers the overall experience a person has with a mobile app or website. This attitude can be positive or negative given the value and ease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s.

Developer experience is an extension of UX that focuses on the developer, who can either be the intermediary or, as is the case with many APIs, the end user. Whether or not you focus on DX design, your developers are always experiencing your API, and that experience may either be positive or negative.

DX 就跟 UX 一樣,為了讓使用者有更好的體驗。只是 DX 的 “使用者” 特別針對 Developer, 而非一般的使用者而已。API 能不能 Work, 跟 API 用的開不開心,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如何善用 OOP 的觀念,把這些問題寫成 CODE,如何善用 C# 的語法特性,能漂亮的實作這個架構,則是我另外一個想探討的主題。單純探討技術或語法感覺會像打高空一樣不切實際,所以就挑了個我最近碰到的實作案例來探討。

下回預告: #2, 序列化

參考文章:






安德魯部落格 GPTs

試試用 GPTs 幫你讀文章!
直接用白話文詢問,"安德魯的部落格 GPTs" 會幫你找到相關文章,也會用我文章的知識來回答你的問題。

Facebook Pages

Edit Post (Pull Request)

Post Directory